追寻光的足迹
勺湖的荷花开得正盛。淮安周恩来纪念馆里,同学们站在周恩来纪念馆的铜像前,他们稚嫩的眼神与伟人深邃的目光相遇。
这座以蓝灰为主色调的现代建筑群,在薄雾中宛如一本摊开的史书。踏入周恩来纪念馆主展厅,那件打了32个补丁的睡衣在聚光灯下泛着温润的光;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外交文件原件——泛黄的纸张上,铅笔修改的痕迹密密麻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让“小石榴们”感受到了那个风雨飘摇却又热血沸腾的年代,也激励着他们不断进取,不断拼搏。
传承红色基因
“一大会址”这座石库门建筑虽历经百年风雨,仍静静诉说着1921年那个改变中国命运的夏日。青砖黑瓦间,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纪念馆内陈列着泛黄的文件、简陋的桌椅,甚至当年代表们使用过的煤油灯。在“伟大开端”展厅,13位革命先驱的铜像栩栩如生,他们平均年龄仅28岁,却以青春热血点燃了革命火种。
这一刻,“一大会址”不再只是历史教材中的插图。跨越时空的触碰,让革命历史变成了可感知的精神密码。
共鸣民族记忆
望着那座高耸的纪念雕塑,四行仓库已然不仅是一座仓库,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
走进四行仓库,斑驳的墙面和弹痕累累的砖块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1937年那场惨烈的战斗。八百壮士在此坚守四天四夜,用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的疯狂进攻,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展厅内的照片、文物和影像资料让“小石榴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先烈们用生命守护的不仅是一座仓库,更是民族的尊严与希望。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更应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从周恩来纪念馆,到“一大会址”,再到四行仓库,32名新疆少年完成了一次精神巡礼。他们留下的不仅是照片和足迹,更有一种深刻的文化认同与历史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