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定兴县幼儿园儿童绘画作品展开幕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举行。此次画展以“来自大山的许愿瓶”为主题,旨在通过美育画展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公益教育实践,让公益精神在校园内外生根发芽,激发更多社会力量关注乡村美育。
“来自大山的许愿瓶”主题画展由定兴县政协、河北大学图书馆、河北大学国际学院、定兴县教育和体育局指导,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烟台市大犇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潍坊市新启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提供公益支持。本次画展将持续3天。 开幕式当天,定兴县幼儿园21名儿童来到河北大学图书馆,通过分享绘画心得、制作许愿瓶及拍照打卡等方式参与现场互动。 “感谢定兴县政协和教育局领导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这不仅仅只是一场画展,也是和孩子们的一次心灵碰撞和交流。孩子们作画的主题是‘眼中的世界’,我们通过孩子们的眼睛看了广阔且美好的世界,也想让孩子们走进河北大学图书馆,让他们看见一个开放且包容的大学”。河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衣长春在致辞中表示,“今天的活动是一个好的开始,同时也希望这个活动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带孩子们去看更大的世界,助其实现梦想。” 定兴县政协主席李贤明表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要重视美育教育,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接触艺术、感受美的机会,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希望这次画展能够成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更多人对美育的关注和投入,让孩子们在美的环境中成长,成为具有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新一代。” 乡村美育现状:资源匮乏,且认知不足 美育,是培养孩子们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更是情感教育、心灵教育。通过美育,孩子们可以慢慢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但乡村教育中,美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十分突出。 根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2》,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有1199.20万,而乡村小学中,具有美术、音乐、体育专业背景的教师占负责该课程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2%、37%、65%。素质教育在乡村仍处于缺位状态,资源配置不平衡,基础物资缺乏。 相较于城市儿童,乡村儿童缺乏自我成长和展示的机会;地方和学校对美育的育人功能认识不清晰、重应试轻素养;城市儿童缺少实践、乡村儿童缺少理念…… 摸着石头过河:探索乡村“美育+”更多可能 此次活动中,河北大学国际学院近30名学生深度参与,提供志愿支持服务。 “画中的世界,寄托的是孩子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憧憬。在这次画展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定兴县的孩子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一幅幅画作展现出来。这些作品或许稚嫩,但却充满了纯真和活力,它们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直接反映,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商凝瑶谈到。 尽情玩耍:拥抱想象力、创造力 开幕式现场,定兴县幼儿园姚辰菲小朋友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感受。 “无论乡村美育,还是来自大山的许愿瓶画展,都是为了一个词:公平。为了让更多原本没有更多资源的孩子,获得相对公平的机会。”河北大学校友、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公众倡导负责人郑硕在分享环节谈到,“今天在画展中的作品全部来自于3到6岁小朋友的画笔之下。我们无法用色彩、构图、线条等传统的标准去评判一幅画的好坏,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世界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