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不落地项目考察
2018-08-09 01:59:34


垃圾不落地不是口号


应成为种在意识里的树


——杵峰完小垃圾不落地项目考察记




云南。老君山腹地。金沙江流域。


image.png

丽江·老君山




从丽江机场出发,大约车程有6、7个小时,我们达到了目的地:杵峰完小——深山中的一所乡村小学,学校门前有条小村河流过。




杵峰村平均海拔2600米,年平均气温10℃,共960户,4000多人。




小村河是杵峰村的母亲河,金沙江支流。



image.png


小村河·杵峰村的母亲河




多年来,该河段河床和两岸均被大量垃圾充斥,当地村民对垃圾熟视无睹,甚至坐在垃圾堆旁吃饭也是很平常的事情。杵峰小村河变成了杵峰村各种垃圾的倾倒场,并对下游村庄和金沙江造成严重污染。当地村民早已习惯用一场大雨,把垃圾冲进河流,顺水而下,沿着小村河流入金沙江,最终并入长江。这样处理的方式,便会使垃圾直入长江。



image.png

杵峰村下游形成的垃圾带




“2015年7月17日开始,受长江上游强降雨影响,大量漂浮垃圾在长江重庆巴南区鱼洞江滨路段江面聚积,形成一片近万平方米的漂浮垃圾带。近日,当地已对漂浮垃圾紧急清理。环卫部门工作人员表示,一旦上游地区降雨,漂浮垃圾就可能再次在江面聚集……”




“2014年8月24日,湖北宜昌市秭归县,长江三峡水库部分水湾漂浮垃圾聚集,塑料泡沫、鞋子、酒瓶、药品、避孕套、牙膏、饮料瓶等废弃物品五花八门,令人触目惊心……”




近年来,这类新闻频频被曝。







“建设垃圾不落地校园”是由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与丽江市能环科普青少年绿色家园共同发起的公益项目,旨在通过项目实施,使该村的少年儿童从小树立垃圾不落地的社会公德,做到家里家外、校内校外垃圾落桶不落地;使村民配合孩子们的垃圾不落地行动,做到垃圾从落桶到焚烧环环相扣,安全又卫生。




从上游治理垃圾,从而减少长江形成垃圾带现象是这个项目的根本目的。




杵峰小学由于其地理位置,被选为“垃圾不落地”项目的试点小学,从学生抓起,培养其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的意识,由学生带动家长,乃至全体村民。



image.png

杵峰小学的学生在清理垃圾




通过项目实施,使该村的少年儿童从小树立垃圾不落地的社会公德,做到家里家外、校内校外垃圾落桶不落地;使村民配合孩子们的垃圾不落地行动,做到垃圾从落桶到焚烧环环相扣,安全又卫生。




2016年4月25日。


杵峰村部分村民接受了垃圾处理的培训,组织参加培训的杵峰村部分村民和杵峰完小师生一起开始清理河床和河两岸的垃圾,行动将清理包括中心点在内约1公里的河床和两岸垃圾。在杵峰小学建起垃圾焚烧炉,将塑料袋、塑料瓶、纸屑等垃圾进行焚烧。


image.png

杵峰村村民参加垃圾分类培训


2016年8月10日。


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的理事长及项目负责人一起到实地进行考察。


image.png

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童书盟女士(左)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负责人萧今教授(中) 

在杵峰完小校长(右)陪同下参观学校



image.png


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负责人萧今教授(后左一)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童书盟女士(后左二)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项目主管商凝瑶(后左三)杵峰完小校长(后右)与杵峰完小学生合影


在青山绿水环绕之间,杵峰小学的自然环境是得天独厚的,然而校园环境却令人堪忧。没走进校园,校园门口小村河里的垃圾已经映入眼帘。杵峰村内的垃圾更是随处可见。随行人说,这已经好多了,三个月前垃圾都堆成山了。



image.png

饮料瓶和废纸·校园门口



image.png

塑料袋和饮料瓶·小村河内


无论是校园中落满尘土的窗户,还是小村河中随处的饮料瓶、包装袋,都与周边青翠的山、潺潺的水极不相称。



据了解,当地村民大多依靠种植中草药材为生,生活水平还不差。物质生活的提高也导致生活垃圾的制造量逐渐增多,然而环境保护的意识却很薄弱,也就致使冲进河流中的污染物不断增加。


“垃圾不落地”项目已经将堆存的垃圾进行了清理,但是村民没有合理处理垃圾的意识却是根本问题,也是很难通过一两次培训能够改变的现状。因此,即使有组织地清扫过垃圾,不久后垃圾还是会在河两岸堆成山。



image.png

村民集体清扫小村河两岸的垃圾


培养村民环保意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想铲平垃圾堆成的山,要先在意识里搬一座山,用来拦住随处丢、往河里扔的握着垃圾的手。


目前来看,村里的垃圾收集器、处理器较少,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让垃圾有地方存放、有地方焚烧,才能尽快改变河流变成垃圾场的现象。



image.png


杵峰完小内修建的垃圾焚烧炉


“垃圾不落地”项目,在杵峰小学修建了垃圾焚烧炉。虽然小,但却承载了众多环境保护者的期许。



望着学校脏乱破败的大门,看着杂乱无章的校园,再抬头对视蓝天。如果我是这所学校的一员,即使校园设施陈旧,但也要让她保持干净、整洁。良好的管理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无论是在“垃圾不落地”的期许上,还是给学生一个美丽的校园环境上,都需要以完善的管理作为前提。


坐车上山的6、7个小时,我在心中不停复读地一位诗人朋友的作品:《口琴》。


1


想去乡下教书,


远一点,偏一点,穷一点,


都不要紧。




2


只有八九个学生,也不要紧。


既是各科老师,又是主任,又是校长。


我还没当过官呢。




3


语文课,


我要和他们一起,读李白的《将进酒》。


一起摇头晃脑,


一起,把什么都忘掉。




4


音乐课,


我教他们《骊歌》。


清新的童声,会像燕子一样,


飞出很远很远。


如果担心听出泪来,


就走出教室。


外面,种着一树无花果。




5


美术课,


我会带他们去村头,


画什么都可以,


那里有田野,小桥,老牛,藕花。


或许,还会有路过的大雁。




6


最怕的是政治课,


我怕自己说不好谎。




7


放学后,


学生都走了。


我就一个人坐在矮墙上发呆。




8


山村的夜,


会很静,很长。


不要紧,我带了很多书。




9


我还带了口琴。



到了杵峰小学,我在想,如果这首诗的作者刘年来到这所学校,会不会加一门环境教育课,拿起笤帚,扫去沉积,在校园中种满无花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