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这个夏天,由于疫情原因,燕丹学校“彩虹合唱团”毕业班的22名团员,用线上云合唱的形式,制作成歌曲视频《启程》,向培育自己六年的母校,向亲切敬爱的老师,向朝夕相伴的同学,说一声:再见!
自2014年,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一手打造的公益项目“彩虹合唱团”已经发展了8年。
多年来,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携手多方具备优质音乐教育资源的伙伴,帮助乡村学校成立彩虹合唱团,同时通过设备资助、专业声乐培训进行合唱团建设,提升乡村美育教育能力。
合唱的滋养让孩子们执着于对艺术的追求,他们用歌声织成了一张网,音乐成了会流淌的空气,氤氲缭绕,他们的生命亮度不断提升,生命之花尽情绽放。
下面我们来听听曾经的“燕丹学校彩虹合唱团”团员柯蓝的感悟与感受。
这是一场专属于燕丹学校彩虹合唱团的毕业音乐会。
气球漂浮在快乐的人声里,过往的瞬间被定格印在照片上,孩子和老师们三两而聚,他们或在欢笑、或在畅谈、或在回忆。此时,荧幕亮起,众人停下动作。画面中,柯蓝坐在钢琴前,透过镜头向大家说道,“我不会忘记在合唱团一起度过的日子。”
“和你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点缀着我童年记忆。谁在看朝来夕去的日子里,岁月流逝了无痕迹。”已从合唱团毕业柯蓝边弹边唱,字句与旋律里都诉说着离别的不舍。
也许这首《小别离》便是他给合唱团最深情的献礼。
柯蓝弹唱《小别离》
对于如今已上初二的柯蓝来说,被贴上“彩虹合唱团”标签的记忆可能已经落了灰,但是“彩虹合唱团”曾带给他的欢笑、紧张、荣耀都将化为他内心向前行走的力量。
1 春天 这是法国音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一幕。电影中,失意的马修通过音乐教育为一群曾经被“判处死刑”的孩子们,带来了前行的力量与重生的希望。究其内里,这是一个相互给予、彼此救赎的故事。 彩虹合唱团的史老师也有些胖胖的,这是许多同学对他的第一印象。不过与马修稍有不同,他显得高大,“看起来有点凶”,合唱团成员朱婧怡坦言,“不过相处久了,他这个人特别好”。 同样是史老师的学生,柯蓝的评价与之相似:“史老师很幽默但也比较严厉,他对我们的纪律要求比较严,毕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燕丹彩虹合唱团的史老师 与马修还有不同的是,史老师曾经教学的对象大都是打工子弟。当然这些孩子并非电影中生活在“池塘之底”的顽童,但不影响这个由美育教育带来改变、坚定与勇敢的故事,在多方努力下持续唱诵。 这个合唱团的全称名叫北京市昌平区燕丹学校彩虹合唱团。 根据北京彩虹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彩虹基金会”)官方网站介绍:“彩虹合唱团”是2014年由彩虹基金会发起的公益项目,面向北京郊区的外来务工子弟学生,由彩虹携手多方具备优质音乐教育资源的公益伙伴,帮助学校成立彩虹合唱团,为孩子们进行声乐培训。燕丹学校彩虹合唱团是最早成立的,也是发展至今成绩最为突出的。 当彩虹把音符奏响,这首激昂的“美育之歌”便被不断续写,影响一个又一个儿童歌者的人生,柯蓝便是其中一位。 他加入合唱团的时间相对较早,自柯蓝二年级起在其中度过了三年的时光。谈及那段经历,柯蓝的语气中总有无限柔情。那时候,年幼的他们时常出去参加演出,放学后一个小时左右的训练也是“家常便饭”。 “这个相当于已经接近融入了当时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想着下午有这样一个事”,他如是说。 2 别离 彩虹基金会秘书长商凝瑶在谈及美育时,借用了上述论断。 “如果能够在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领域阶段性地解决一些问题,这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和使命,也是我们的愿望。”彩虹基金会创始人、第三届理事长童书盟对此表示认可。 像《放牛班的春天》中那样,彩虹基金会用“一片音符”为这些京郊外来务工子弟学生们带来支持、鼓励、勇气、成长。 “自从参加了合唱团之后,我以后再在学校参加一些别的节目、演讲之类的,就没有出现过怯场的情况了。”柯蓝的话似乎像一句事先安排的台词,但若你躬临合唱团的演出,你便可以了然。胆怯与紧张在一场又一场演出与排练中消磨,取而代之的是乐观、昂扬和气定神闲。 燕丹学校校长王涵曾在活动中表示,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合唱艺术能启发孩子们对美的感受力、创造力、想象力,提升孩子们综合审美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这些,都是孩子们受益一生的素养。” 不过每个故事都会有终章。在《放牛班的春天》中,生长于“池塘之底”的皮埃尔功成名就后,在陈旧的日记本中触摸到曾经关于老师马修的记忆。 一切来源于音乐,一切也别离于音乐。 柯蓝在离别合唱团时,将自己的万般不舍书写在“一片音符”上。曲中,他这样唱道:“你们的欢笑萦绕在我梦里,思念久久不能离去。记忆深处不曾抹去的痕迹,曾经经年未曾消去。” “写歌的时候真的是非常不舍”,但是尚还年幼的柯蓝选择将这份不舍埋藏于心,向未来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离别不说再见,你我终将相见于彩虹。